
今天刷抖音刷到了一条跟存款有关的视频,非常有趣也值得深思。
故事是这样的~
上个月(10月)的时候,51信用卡搞了一个存款金额排行的活动,大意是累计存款金额排行的前几名可以有相应的奖品奖励。
似乎第1名是iphone13 promax,第2名是airpods,第3名是500元京东E卡…
乍看,活动本身没什么问题。

当时,有一个“土豪”朋友给自己定了小目标,想冲击第1名的苹果手机。
但这位朋友也很聪明,选择了在活动的最后一天开始操作。
为了确保第1名的宝座,选择了将自己卖房后的400多万(闲钱)全部投入了其中。金额方面,还特地跟第2名拉开了140多万的差距。
操作完后,还特地在排行榜上确认了他是第1名。

原以为十拿九稳的事,在活动结束后的第二天出现了幺蛾子。
在11月1日,这个排行榜上突然出现了一位新用户,以477万的金额夺得了第1名。
结果自然是这位朋友不幸沦为了第2名,奖品从iphone13 promax 掉落到了airpods。
这位朋友思前想后觉得这事可能有“阴谋”,于是乎选择了找媒体的方式。
在媒体的协助下,51信用卡表示是因为部分银行反馈的信息是有延迟,因此第1名没能正常展示来。
故事的结局是–出于用户体验,补充了这位“土豪”朋友一台iphone。
事情本身,我们不过多评价了,银行和平台耍赖的可能性比较小。
但是细想之下,这件事,其实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简单。
本期聊2点内容!

一、
首先,关于三方平台参与银行揽储这件事。年初的时候,其实这块地已经被“叫停”了。
2021年的1月,央行、银保监会其实是有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这个通知里其实有一条非常明确的表述:
四、商业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包括但不限于由非自营网络平台提供营销宣传、产品展示、信息传输、购买入口、利息补贴等服务。本通知印发前,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的存量业务到期自然结清。相关商业银行要落实主体责任,做好客户沟通解释工作,稳妥有序处理存量业务。
所以这件事,最大的“瓜”,其实更应该是银行通过51信用卡揽储的这件事。
具体的银行名称,就不点名了。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不合适的部分在于营销宣传、利益补贴部分。
你说你只是挂个入口,还能有掰扯的余地,不一定算得上“营销宣传”。
但你都搞排行榜活动了…你说你不是营销宣传吗?再加上活动奖品,这不就是“利益补贴”?
怎么解释都说不过去啊!妥妥的违规啊…
但是这里有个非常有趣的部分!
这个通知是针对商业银行的,而不是第三方平台的。
所以真要追究起来,遭殃的是谁呢?
只能是银行了。
那你说银行为什么要搞呢?若不是揽储的压力,谁会愿意“冒”这个风险啊。
不过你再去看这个活动的最终排名,前2名400万+,第3名200多万…很明显,参与活动的人并不多。
活动本身想要通过排行,刺激大家互相“攀比”,达成提升存款金额的目的,多半是没有实现。
也是莫名的心酸。

二、
第2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有没有朋友好奇一个问题?
抛开合规性的角度去看,为什么三方平台可以搞这种排行榜的活动呢?
要知道,通过这个第三方平台操作存款产品的话,是需要跳转到银行的小程序上去的。
而且后续所有的操作,都是在银行上完成的。理论上,在整个存款的操作,跟三方平台没有关系。
这点也是我之前特别强调的,为什么这种存款本质上还是安全的原因。

现在这个三方平台却搞出了基于2家银行存款余额的排行活动!
你说你一个第三方平台,是怎么搞到这些存款余额数据的?
是不是也只有可能是银行给的。又或者是银行给了谁,谁又给了这个第三方平台。
最细思极恐的是,2家银行都给了!
目前从前端看到的部分来说,至少你的存款金额是被银行同步给了三方平台。
至于是不是还有其它信息,就不得而知了。

而且从同步的“效率”来看,2家银行是有差异的。
有1家三方平台似乎是可以“实时获取”,另1家似乎是需要隔天才能知道。
虽有差异,但三方平台和银行之间的这部分信息同步,多半是已经形成了标准机制了。
探究其中为什么要同步这部分信息的可能。
是“费用结算”方向的考虑?
又或者这些第三方平台,对于数据层面的“诉求”?
具体,我就不盲目猜测了。

三、
最后,回到身为普通用户的部分。
对于这种情况来看,有没有一些额外的风险的可能?
说实话,如果确定真的是在银行的平台上操作的话,资金损失的风险几乎没有。
唯“二”可能膈应人的是就是上述的问题了。
咳咳..
学习养卡提额,融资,信用卡背后财富,免费学习价值998课程 每天限前10名,添加 微信:tu359813 备注:我想学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shang6.com/8395.html